【恩平名村④】高园村:人文历史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分歧在于底蕴深厚的“广东省古村落”

  • A+
近年来,恩平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个性鲜明的文明村、美丽乡村、文化名村。各村因地制宜,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踏上乡村振兴之路。为进一步传播恩平名村文化,展示恩平名村风采,中共恩平市委宣传部、恩平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恩平名村》系列专栏,今天推出第四期,为您介绍恩平市沙湖镇高园村。 恩平名村 沙湖镇 - 高园村 -    高园村位于沙湖镇高园村委会,建村500多年历史。 高园村,这条外出乡贤、海外华侨比长住村民还多的华侨村,近年来伴随着乡村振兴大潮这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碉楼、祠堂、功名园、教育奖励、廉洁阵地、厕所改革……当传统“古”文化与新农村建设完美融合,更多地显露出农村建设智慧的结晶,也让古村落再一次焕发出动人生机。 2014年,高园村评为江门市卫生村、广东省卫生村;2015年评为江门市标兵文明村;2018年评为广东省古村落。    人才辈出,饮誉四方 在圣堂镇歇马村,用来彰显先贤功名荣耀的功名路与八大旗杆夹是该村的一大亮点,成为游客参观的主要景点之一。在沙湖镇高园村,同样也有纪念先贤的功名园、功名碑与旗杆夹,而且该村的文化底蕴同样十分深厚。    高园村历代注重教育,视文化为养命之源、立身之本,形成了勤读书、重文人、求进取的村风,人才辈出,饮誉四方。 明清时期,高园村出功名六十三人。其中,秀才6人,贡生7人,解元学士2人,监生8人,岁进士7人,岁贡生12人,武进士2人,副榜眼1人……;民国时期,培养出大学生10人;解放后至今,培养出大学生115人,还有副军级干部1人,县委书记1人,局长4人,镇委书记5人,科级干部14人。军政商学界精英之多,闻名五邑地区乃至全省。 为展示村里的显赫人文历史,以策后人,近年来,村里的老人牵头发动村民将清代进士、贡生的石碑找回来,并在村前竖起了九根旗杆,希望村中的后辈能以先贤为榜样,刻苦学习,让该村多出人才,将本村的乡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荷塘风韵 在沙湖镇委镇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高园村大规模种植富有观赏价值和旅游价值的荷花,打造成精品人文美丽乡村,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参观采风。荷塘建成后,高园村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风貌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荷花在微风中摇曳,宛如一个个亭亭玉立的仙女,美不胜收,已成为该村“旅游+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抓手。          古碉楼 高园村尚存古碉楼4座。其中,高园村碉楼、景福楼保存较好,有较高的文物价值,2012年,被恩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恩平市不可移动文物”。    这些古碉楼建于民国时期,钢筋水泥结构,二至三层,楼内吃住用设施齐全,还挖有地下室,是该村在海外谋生的村民出资建成。碉楼四面设有观望孔和枪眼,主要用来防盗防贼。时至今日,这些古硐楼外表陈旧,却巍然屹立,巨人一般守护着高园村的安宁。       历史古迹 高园村立村时,出于防盗贼、保安全考虑,用石、沙与泥土,在村周围修筑一道宽六十多公分、高二米多、全长一公里左右坚固的围墙,相应建成与围墙连成一起的六个闸阁作为进出口。围墙居高临下,盘旋曲折。远远望去,像腾跃的巨龙一样壮观。       古井位于高园村东南边一百米处,开挖于一五〇六年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井口直径约一米五,水深约二米。早十多年前,村里饮上自来水,这个井才被废弃。 村中老人讲,这个井处于土名为渴马饮泉的山下,水源十分丰沛,井水溢出井面,四面流淌,从不干涸。    位于高园村西南一公里处的象山寺,是高园村、鹏冈村的祖先共同兴建,距今约550年。该寺建于象山东麓。以前,寺前的两条柱上刻有一对联:象象呈空,空中明镜光千载;山山有树,树上菩提结万年。后于光绪十年,刻“象山寺”碑石悬寺前。 该寺房屋为砖瓦结构,一字排开,中间设拜台,台前供奉着菩萨、观音,吸引着四面八方香客前来上香,香火鼎盛。后毁于解放后大跃进时期。    2018年以来,沙湖镇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投入大量资源在高园村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并倡导高园村海内外热心乡贤踊跃支持家乡建设,使高园村的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投入20多万元新建一座标准化公厕,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升村容村貌;投入50万元建设荷花生态景观,打造特色花园式宜居村庄;投入近400万元,开展村边水边及环境美化工程,营造文化宣传氛围,将其打造为沙湖乃至恩平的乡村振兴示范特色乡村,项目于2020年完成。    高园古村落的自然风韵与新农村建设相融合,在山水、田园的画卷中体现浓浓的乡愁、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古村落焕发动人生机。    来源:恩平市融媒体中心(恩平广播电视台) 记者、编辑/吴明霞  资源来源/‍沙湖镇党政办、网络 运营:恩平市融媒体中心(恩平广播电视台)
相关话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