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名村⑧】桄榔一村:绿色生态宜居的“水库移民示范村”“广东名村魏老香火锅加盟”

  • A+
近年来,恩平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个性鲜明的文明村、美丽乡村、文化名村。各村因地制宜,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踏上乡村振兴之路。为进一步传播恩平名村文化,展示恩平名村风采,中共恩平市委宣传部、恩平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恩平名村》系列专栏,今天推出第八期,为您介绍恩平市恩城街道塘劳村委会桄榔一村。 恩平名村 恩城街道塘劳村委会 - 桄榔一村 -     桄榔一村位于恩城街道塘劳村委会,既是革命老区村又是水库移民村,有常住户籍人口70户198人,耕地面积近233亩。近年来,该村争取市水库移民、农业、科技及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多方筹集资金300多万元进行科普示范基地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先后荣获恩平名村、恩平文明村、江门文明村、广东名村、广东卫生村、水库移民示范村、地震安全农居建设示范村、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等称号。     桄榔一村以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为切入点,扎实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基础建设、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实现生态建设、绿色发展,不断绘制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以农为本,经济实现新发展 桄榔一村毗邻锦江河,水源充足。在创建名村示范村过程中,由当地农业部门专门指导,准确把握因地制宜的精髓和灵魂,充分发挥水源充足的地理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在水稻种植的基础上,发展特色种植业,如种植龙眼、荔枝、甘蔗等水果以及红薯、生姜、蔬菜等经济作物。同时,还引进了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牛大力,让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就业,大大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在农闲季节,该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年劳务收入约30万元,占村总收入的60%;通过出租鱼塘和果场土地,该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也由原来的1000元左右增加到了4500元。家庭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共同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村民过上了富裕生活。 加强基础建设,电视电话互联网“三通” 2005年起,该村在恩平市水库移民办、老促会的支持下,为3000米长的村道捣制了宽3米的水泥路,2006年村民用上了自来水,一下子解决了行路难和饮水难问题。     此后,在办事处及国土、住建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村完成了危房改造,并建起了公园,公园里种有千层塔、榕树、桄榔树、九里香、大红花等,村民在农闲时就能去公园里休闲。多年来,该村先后建设了下水道管网、文化楼、公共厕所、鱼塘、凉亭、牌楼、篮球场、公共垃圾池、塘坦水泥大道等公共设施。         ▲李渊深 摄     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村利用村文化室建起了农家书屋,添置了三个书架20多张桌子和40张椅子,配送了2000多册图书,其中粤版图书962种1542册;外版图书565种606册;音像制品10种10册;期刊3种18册。此外,江门市社科联也坚持向村配送了一批书籍进行了补充。广大村民在茶余饭后喜欢前往书屋借阅图书,汲取知识。据统计,每年村民约借阅图书230多人次。农家书屋已成为了村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     改变村容村貌,村民大多建起了小洋楼 桄榔一村是锦江水库移民村,2000年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在恩平市相关职能部门的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帮助下,村民们对房屋进行了改造,大多建起了二层小洋楼,彻底清除了过去村里经常污水横流的现象,并荣获地震安全农居建设示范村称号。                 桄榔一村积极争取恩平市移民办、老区办以及办事处的大力支持,积极创建名村示范村。共多方筹集资金70多万元将原有的塘坦全面实现硬底化;重修了村的篮球场;在村西侧新建了一座二类公厕;在村庄的东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个小公园,命名为“憩颐园”,园内兴建了名为“和谐亭”的凉亭,外出杰出乡贤李梓良为该亭题写了亭联“和风细雨春常在;谐趣人生物向荣”。     ▲李渊深 摄 同时,在村的东西两侧各修建了一个垃圾池,并安排专人负责垃圾清运处理,对村中的空地实行绿化、亮化,保持了村容清洁卫生。      此外,桄榔一村已建立了社会保障机制,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100%实施“五保”和“低保”,合作医疗参合率100%,养老保险参保率100%,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同时,村民自治制度也得到了较好落实,没有一名吸毒人员,民风淳朴。 来源:恩平市融媒体中心(恩平广播电视台) 编辑/吴明霞 资料来源/恩城街道党政办
相关话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