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梨行情大涨背后遇(复合型人造石材)“三难”

  • A+

原料价格30年涨幅超过1000倍

黄花梨行情大涨背后遇“三难”

海南省黄花梨木材的收购价,从1979年前后的每市斤4元,到现今的每市斤逾4000元,30多年间涨幅超过1000倍。当稀缺的珍贵木材撞上古典家具技艺的文化传承,市场的热度便再难降下来。但即便如此,黄花梨市场仍存在诸多难以控制的情况。

市场难控,游资推动价格疯涨

红木家具本轮市场行情从年初就已经开始显现,“其实主要还是由于原料稀缺。尤其是海南黄花梨,目前,这种原材料已近绝迹。同时小叶紫檀和红酸枝也在成倍上涨。”自从2000年就开始涉足红木收藏的收藏家徐风这样说。

相关统计显示,从2006年初开始,红木行情持续高涨,红木原材料价格以每年平均30%-40%的速度增长,其中,酸枝木的涨幅更是达到了150%-300%,红木家具的价格平均涨幅超过200%。成材率极低,是红木价格飙升的主要原因。一棵红木需要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成材。“红木资源非常稀缺,许多珍贵的红木如今已难觅踪迹,如我国海南的黄花梨、东南亚的紫檀木等。由于国内名贵硬木资源消耗殆尽,红木市场依赖大量进口东南亚名贵硬木。”北京君得益红木家具公司总经理刘敏说。此外,随着环保呼声不断高涨,国际上对原始森林资源再次提高保护力度,主要的红木产地东南亚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对红木的保护力度加大,已开始限制名贵红木的砍伐和出口,不少红木家具生产企业为了保证企业自身生产用材并降低来年生产成本,大量采购名贵木材,囤积于厂,造成木材抢手、价格暴涨。

徐风一直关注红木市场,但行情的看涨仍让他始料未及。“2006年红木原材料价格远远没有现在这么高。当时,小叶紫檀的价格在每吨10万元到15万元之间,老挝红酸枝的价格在1.2万元左右,而现在,小叶紫檀已经上涨到每吨80万元到200万元之间,老挝红酸枝的原材料价格同样已经翻了8倍以上。”而即便是在黄花梨价格上涨的今天,记者在多个网站论坛看到,还有大量买家在到处收货,并且都注明是“高价收货”。

“由于稀缺,黄花梨家具即使创下天价,应该也是可以理解的。”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表示,收藏市场的一个特殊规律是,价格并非由卖家决定,而是由买家决定。对于高端收藏品的海南黄花梨家具更是如此。

生意难做,红木交易没想象的火

原材料价格攀升并没有使得红木家具经营商家利润水涨船高,相反,“从当前市场看原材料价格的攀升,已经远远超过了成品价格的提升,商家其实也很难做”。刘敏说。目前的成品价格涨幅远远低于原材料涨幅,使得不少商家多在用以前的囤货维系经营。再加上工人工资等生产成本都在同步提升,这已经让不少红木家具企业深感难以为继。“等到商家手里的存货用完,现在的材料价格加上工资,红木家具的市场价格只会更高。”刘敏说。

“现在的市场不好做,可也不愁做,关键是企业要在工艺和文化的附加值上下工夫。”刘敏说,红木家具购买中一大错误理念就是“凡是红木都能升值”,“实际上,红木家具讲究‘形、材、艺’,没有良好工艺和造型的红木家具不仅不会升值,有些甚至会变得一文不值”。据刘敏透露,目前全国各地的红木经营厂家有3万余家,但真正持有正式手续的不超过1万家,市场混乱,需要规范。红木家具业也在经历新一轮整合和洗牌,正所谓优胜劣汰,红木家具业目前正步入品牌角力阶段。企业必须在保证产品质量,禁止弄虚作假、偷工减料的前提下,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当通胀调控、经济向好,而股市楼市相对低迷的情况下,稳居红火的艺术品市场的红木家具,价格推高、保值增值等诸多解读便都成了顺理成章之事。但是,只要红木家具的各类乱象一天不被清理,这一行业就始终面临着被消费者抛弃的危险。很难想象,造假横行、以次充好、价格差异巨大的市场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参与其中。

事实上,红木的“水”很深,学问很多。“心材”和“边材”的判断,品种的认定等很多直接关系价格的因素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都需要真正了解才能安全投资。“我自己就碰到过很多当宝贝以‘天价’买进,却瞬间变成‘地价’的情况,因为红木家具市场确实非常混乱,别说消费者、爱好者看不懂,就是一些行业协会的所谓专家学者、权威人士,都不能保证自己买到的红木是正宗产品。”徐风说。

前景难料,炒产权沾金融就铜臭

上周五举办的海南黄花梨艺术精品展中,收藏家、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馆长陈四光建议,海南应停止黄花梨市场交易,进入产权交易所交易,以期更好传承海南黄花梨文化。据相关媒体援引陈四光的表述,现在人们过分注重眼前经济利益,把海南黄花梨做成小木块论斤交易,或做成不是艺术品的东西流散到全国各地,践踏了海南黄花梨原有文化价值。陈四光建议,海南应停止黄花梨市场交易,进入产权交易所交易。“海南黄花梨资源的稀缺性,文化传承的惟一性决定它的价值。”他说,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海南黄花梨文化。

对此,资深拍卖师季涛表示,“无论是黄花梨的古旧家具,还是其他门类的艺术品交易,过早的金融化都有害无益”。季涛分析,包括古旧家具在内的艺术品,鉴定评估很难标准化、规范化、数量化和规模化;同时,收藏投资专业化强,多为个性化、个体化、眼力化操作。在各个环节都不健全、都没有强制标准可以遵循的情况下,“金融化远没有市场交易靠得住”。季涛说。

另外,艺术品价格增值周期长、增长不均衡,目前还不是推进产权交易的恰当时机。

艺术品金融化的基础就是要尽量将鉴定评估做成权威化、标准化和数量化,但目前显然十分困难。从国际上艺术品金融化的发展情况来看,发展缓慢、规模不大也都是因为艺术品的这些个性问题难以解决。另外,分析艺术品的价格增长轨迹,可以发现艺术品投资周期比较长,一般要几年到十几年,艺术品交易的成本也比较高,把握投资机会的难度也比较大,所以投资艺术品不能只想一两年就赚出差价来,而目前国内设计出的艺术品基金的时间都比较短,两三年而已,这就很难达到投资回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