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沈阳(国内短)道“大集”

  • A+

  10月4日是中秋国庆黄金周的第五天,以文玩古董旧物、古典家具为主的沈阳道“大集”在黄金周里迎来最热闹的一天。沈阳道每周四“大集”早已名震华北地区,作为全国第一个古物市场,每逢周四,天刚蒙蒙亮,沈阳道古物市场就在喧闹中拉开“大集”帷幕,并迎来一批又一批早起的淘宝人。这里曾是上世纪末冯骥才、马未都等文化前辈们淘过宝、捡过漏的宝地,也是与北京潘家园齐名的中国最大古玩集散地之一。

  每逢周四“大集”,主角却不是这里上百家的门脸店铺,人们最为关注的却是“地摊”了。别看简陋,却甭想“捡漏”这里所卖货品并非人们心目中的地摊价。发烧友们来逛地摊若真想淘点宝贝,不带个三五千元还真不好意思讨价还价。记者随着赶集的人们不时蹲下与摊主交谈:一串直径2.0厘米的黄花梨满“鬼脸”手钏开价2000元,满是“金星”“牛毛纹”的小叶紫檀手钏1800元,一对品相好个头大的“狮子头”或“公子帽”的核桃要5000元,橄榄核雕手钏根据作者的名气价格更是千差万别……

  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收藏。稍稍留意您就会发现,近几年身边很多人,从50后到80后,都悄悄佩戴起一串一串的手钏,还时不时放在手里揉捻。出于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兴趣,越是传统的东西越是被青睐有加。

  蹲在地摊旁挑选黄花梨笔筒的小伙儿胡斌告诉记者,他1980年出生在蒙古路,从小就常到这里逛,“那时市场仅限于沈阳道山东路交口的十字小街,如今发展到东西横跨长春道至哈密道,南北涵盖河北路至辽宁路的范围,”胡斌说,“大学毕业后我当上了公务员,也错过了每周四早上的‘大集’,今天正好利用黄金周‘解解眼馋’……来沈阳道的人多少有些‘虫子’,喜欢这个会上瘾,钻进去拔不出来。”胡斌给记者展示了自己身上的藏品,一块羊脂玉籽料腰牌,“4年前买的时候3.8万,如今升值很多,但我不会卖,人养玉玉养人,戴出感情了。”还有手上的小叶紫檀手钏,黝黑的大珠子,掂在手里很有分量。“刚买来时是深红色的,盘了两年已满是包浆,还布满金星,很陶醉。”胡斌身边这样的80后“好古者”有一大批,“我们接受过中国传统教育,年纪越大对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就越感兴趣。”

  记者移步古典家具摊前,这里的火爆虽不如地摊,但往来人群也是摩肩接踵。这些来自河北省青县、大城的家具卖家都是自产自销,有的本身就是木匠。青县流河镇的谢伟就是其中一个,他告诉记者,自己来沈阳道市场已经六年了,他们村是明清古典家具的专业村。“我们严格遵循古法,所产的红木家具都是榫卯结构,形制上也都是‘在谱’的。”他所说的“在谱”是指收藏家王世襄、田家青收藏的明清家具款型。几年前天津的古典家具市场远没有如今的规模,卖家少做工粗糙形制不到位,同时买家、行家也少,有的顾客甚至拿现代胶合板家居与我们比价钱,现在天津有钱人越来越多,红木家具的知识也颇为懂行,真是藏龙卧虎!既要求红木用材,也要求无白皮无粉补,更讲究形制、做工、韵味。深聊起来我们往往对不上话茬子。大城的家具商陆战海是从山东济南转战来津的,他从每周三晚开货车拉家具到天津,次日在大集上卖起家,4年来已在鼓楼拥有一家专业古典家具门店。“天津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藏龙卧虎识货的人多,我们像戏班子跑码头一样,在天津‘红了’才敢进京。这几年天津的发展把我吸引过来,天津人在文化消费上也舍得花钱。”(编辑 木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