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蓝星卫士”项目示范基地,渔业社区海洋垃圾防治有了参照标

  • A+
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极氪智能科技联合发起,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执行的“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倡导全国各地公益机构、志愿者,从海洋污染防治、海岸环境巡护、海洋知识科普、海洋守护行动等多种角度,带动天南海北的志愿者一起保护海洋。2月23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极氪智能科技与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在青岛市琅琊镇西杨家洼村,举办了“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海洋污染防治示范点授牌活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房志、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副秘书长初腾飞,以及参与“蓝星卫士”青岛项目地实施的30余位志愿者代表,共同出席参与了本次活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房志表示:“蓝星卫士海洋守护活动不仅汇集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群体,更逐步探索搭建陆域、海域、空域一盘棋的海洋保护格局,并在全国10多个城市同步推进。湍湍溪流、汇聚大海,让我们共同守护蓝色家园。”据悉,截至2023年1月,累计有2500余人次“蓝星卫士”志愿者,在山东、浙江、广东、海南等地区共计9个城市,参与376次海岸环境巡护、154航次海洋污染防治、6场海洋科普/城市接力活动,从海洋/海岸带回各类海洋垃圾9.1吨。其中,由青岛西海岸新区蓝湾生态环境公益服务中心承接的青岛、日照项目地,累计组织621人次“蓝星卫士”志愿者,参与111次海岸环境巡护,104航次海洋污染防治,从海洋/海岸带回各类海洋垃圾2.1吨。作为蓝星卫士海洋守护活动的项目地之一,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青岛琅琊镇西杨家洼村,拥有整个琅琊镇最大的内水港湾,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以渔为主,渔农并举。近几年,当地渔民在享受大海馈赠的同时,渐渐感到海洋里的鱼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渔民发现打捞的“鱼货渔获”少了,渔网打上来的海洋垃圾却多了。所以,当“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组邀请当地以渔民为主体的蓝湾生态环境公益服务中心参与“带海洋垃圾回岸”活动时,迅速得到渔民的响应。此外,青岛项目地还非常注重垃圾循环再利用,不仅积极组织渔民志愿者将废弃渔网改造成垃圾回收网兜,还将从海洋里打捞回岸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让可以回收的废弃物转入到资源循环再利用渠道,实现再生价值。项目实施以来,已有近1吨的可回收废弃物转入回收再利用渠道。“他们主动把弃之不用的废渔网,改制成回收垃圾用的网兜;他们还把打捞上来的垃圾废弃物,用自己的巧手装扮成活灵活现的环保艺术品;他们还愿意通过保护行动、科普培训、社区宣传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周边渔村、渔港普及海洋保护知识。”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副秘书长初腾飞介绍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授予青岛项目地“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海洋污染防治示范点”称号,以鼓励当地志愿者能够持续怀揣对海洋保护的无限热情,用实际行动保护身边的家乡海。为了面向渔村社区积极宣传海洋保护的重要性,作为项目执行方的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专门邀请到青年艺术家贾欣雨、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宣传大使桂茜榕,为琅琊镇西杨家洼的渔船码头,设计了一套海洋保护宣传墙绘,宣传保护海洋生态、人海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海洋保护知识科普结束后,“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海洋污染防治示范点授牌活动落下帷幕,但当地以渔民志愿者为代表的志愿者群体,还将继续开展海洋保护行动。就像蓝湾生态负责人刘树杰所说,“保护海洋这件事,需要我们扑下身子,实实在在地去做。”
相关话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