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社保年限放宽到3年以下!广东落加盟租车公司户政策再放松

  • A+
“进城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潮水不歇。   工业化、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两个重要路径。在这背后,是人口与经济要素的集聚、优化配置带来经济效率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提升。   在城市扎根,成为千万人的生活梦想。   12月20日,《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发布,明确提出,到2035年,广东将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2%,城镇常住人口1.1亿人。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东城镇常住人口约为9344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为74.15%。以此估算,15年内,广东还将有上千万人成为“城里人”。   随着落户政策的持续放宽,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正在加速。      让“落户”更易,有居住证可享同等待遇   粤评君注意到,《规划》将“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作为重中之重。   “我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着重考虑了几方面,一就是坚持以人为核心、以高质量为导向,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郑人豪表示。   具体而言,郑人豪表示,将有四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将落户条件中对参加城镇社会保险的年限要求进一步放宽到3年以下,推动城市群、都市圈内部居住证互认,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等新型户籍制度;   二是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面均等覆盖常住人口;   三是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能力,引导外来务工人员有序参政议政和参加社会管理;   四是深化市民化配套政策,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吸纳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健全“人地挂钩”机制。   一句话概括,城乡户籍及其附属的公共资源之间的藩篱正在全面打通,人口自由流动和迁徙正逐步变为实现。   “加速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特别是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吸纳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合理增加外来常住人口配套的用地供给等,符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意义重大。”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邓智团表示,《规划》的不少提法让他兴奋。   粤评君注意到,针对不同区域、群体的情况,做了很多细致的区分。   比如,超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内部不同区域,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结构等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对此,《规划》提出,鼓励中心城区与郊区新区采取差别化落户政策。“这是管理更加精细的体现,对全国具有参考价值。”邓智团表示。   再例如,在全面放开放宽落户限制方面,将建立健全积分落户年度指标逐年增长机制,及时调整对社会有特殊贡献的护理人员、环卫工人、技术工人等普通群体的落户指标。   相比以往个别城市对这些基层工作者的落户态度,广东的城市无疑更具人情味。   粤评君认为,“打工人”心心念念的“落户”,归根结底是对“户口簿”背后更多、更好城市服务的向往。推动市民化,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关键。   于是,居住证与身份证打通成为《规划》的另一个亮点:扩大居住证附加的城镇义务教育、住房保障等服务范围并提高服务标准,逐步实现居住证持有者、城中(郊)村居民在公共服务上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逐步实现身份证承载居住证功能。   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纳入”成为关键词:以公办学校为主将随迁子女全部纳入流入地义务教育保障范围;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等重点人群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将外来务工人员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多年来,亿万人从乡村来到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充分享受到城市服务。这一隐形藩篱的加速打破,将提高城市的包容性,释放新一轮城市化经济潜能,更关键是,将人的发展摆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   从造房建城转向以人为核心,正是近年来我国城镇化逻辑的重大转变。   城里人返乡通道打开,让要素实现双向流动   近年来,还有一个新趋势引人关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农村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权益不断增多,社会保障不断增强,部分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意愿不强。   这在此次《规划》中也有所体现: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城市特别是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的地市,探索符合条件的返乡就业创业人员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   在这背后,是城乡融合的趋势有了新变化。   日前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南方智库论坛上,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表示:“不仅要允许农民在城市落户,也要打通渠道让部分城市人可以回到农村,把城市文化、技术、资本也带到农村。”   要素向更高效率的领域流动,既是经济的必然趋势,也是发展的重要动力。   郑人豪表示,未来广东将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从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方面,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改革举措。   人是最核心的要素。要素流动,首先是人的流动。   《规划》提出,激励城市人才入乡,探索以投资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吸引人才入乡,还将探索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建设农村人才公寓供入乡人才使用。   说到宅基地,有一个问题不可不提:大量农民在城市落户,必然带来零散分布的大量宅基地空置,从而影响土地的集约化利用。   对此,《规划》明确,允许农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与“人”流动同向的,是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和产业协同发展,从而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   按照规划,到202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控制在2.3左右,这将比2020年缩小0.2。   智慧、绿色、宜居……未来城市将这样建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实现市民化,城市格局与发展品质,也就与更多人息息相关。   “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由追求规模向注重质量转变,推进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的现代化新型城市。”郑人豪表示。   ——宜居城市方面,将以人性化便捷化为导向,科学配置城市公共资源,按照小街区、密路网、微循环的方式构建级配合理的城市路网体系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创新城市方面,将提升城市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就业支撑能力,建设创新环境开放包容、创新资源高效集聚、创新产业蓬勃发展的创新城市。   ——智慧城市方面,将前瞻部署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城市大脑、打造多元融合应用场景,打造全国领先的新型智慧城市标杆,争取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预商用。   ——绿色城市方面,将着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因地制宜打造郊野公园,到2025年,建成7800公里碧道。   ——人文城市方面,将塑造岭南特色城市风貌,打造具有历史记忆感和鲜明时代特色的人文城市。   ——韧性城市方面,将健全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体系,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建成具备重大突发事件预警、应急和恢复能力的韧性城市。   “《规划》出台将给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孪生城市技术应用带来更多政策红利,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构建多元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对未来地方城投平台改革以及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提供指引。”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