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水价改革保障(个人欠条正确写法)粮食安全

  • A+
  □ 本报记者 程芃芃   本报通讯员 王兆坤 赵乐乐  近年来,滨州市树立“有解”思维,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切入点,探索出水价“小改革”保障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的“滨州路径”,提前一年完成473万亩农田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成为全省第一批完成改革任务的地级市,良好的典型经验和成效吸引了省内外40多个团队2000余人前来考察学习。  在全市范围内对引黄灌区渠系和大中型河道进行清淤、治理。2020年到2021年,滨州市投资31.65亿元,实施了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完成渠道治理2417公里,配套建筑物2613座,新打机井861眼,埋设管道2198.5公里,有力提升了引水能力。  充分利用工程设施合理配置水资源,多渠道保障灌溉用水。比如,依托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在河道沿岸合理布局提水泵站,铺设地下输水管道至田间地头,形成了“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的农田灌溉网,使“无水灌溉、靠天吃饭”的旱地也具备了灌溉条件,解决了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  截至2022年底,滨州市农田灌溉用水系数达到0.6437,超过省定目标值,农田灌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助力全市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  为建立完善水权市场化交易平台和相关制度,滨州市城乡水务局出台了《滨州市水权交易实施细则(试行)》,形成以公司、村集体或用水户协会为主的用水合作组织,引导各用水组织之间开展水权交易,奠定了农业水价改革的基础。制定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办法,明确奖补标准和方式,每年整幅财政预算列支补贴资金和奖励资金,根据节水规模奖励给基层用水组织和工程管护单位,确保改革形成良性循环。  各县市区出台水权交易办法,明确农业用水终端价格及农业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部分县市区已经制定了分类分档水价,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形成了价格杠杆和财政补贴“两手发力”的格局。  现代化的管理需要“信息赋能”。滨州市结合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推进实现节水灌溉信息管理平台市域全覆盖。节水灌溉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在各渠道取水口布设信息化控制柜,或在田间出水口安装计量水表,实现数据在线监测,确保做到“按量收费”,有效避免了“大水漫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据估算,通过节水灌溉信息管理平台,每亩次灌溉水量由改革前的80方减少至70方,全市全年可节约水资源近6000万方。  工程建后管护,因地制宜打造出用水管理新模式。采用“小型化、分散式泵站提水+管道化输水+自动化灌溉”模式,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对管护范围内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统一管理、规范运作,配备农业灌溉营业服务大厅,开通灌溉水费微信支付渠道和工程维修服务电话,完成灌溉成本核算,与用水户协商制定水价,形成工程权责明晰、水费计收合理、管理维护到位的良性管护运行机制。  在自流灌溉区,根据水系分布和群众灌溉习惯,合理划分计量单元,明确单元内亩数、户数、四至范围等基础数据。总量控制、水量包干,因地制宜配套便携式流量计,通过“以时折水”方式计算水费。在灌溉过程中,充分发挥村级组织作用,统筹灌溉用水顺序,避免抢水争水现象,灌溉效率提高15%。  在井灌区,建立“乡镇水利站+用水组织+单井管理小组”三级管护模式,镇级牵头成立用水组织,负责全镇灌溉井的管理工作,村级用水组织负责管理灌溉井小组运行,用水农户成立灌溉井管理小组,负责灌溉井正常运行管护工作和水费收缴,效益显著。
相关话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