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援疆带去资金和人才,留下产业火锅全国连锁加盟店与希望

  • A+
山川之间,道路蜿蜒。每到丰收季节,便会看到一辆辆货车满载着蔬菜瓜果开往南方。产自新疆的农产品打开了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广阔市场,这让当地的农户坚信,“只要果子种得好,就不愁卖不出好价钱”。   葡萄架上,果实丰硕。疏附县吾库萨克镇的阿布都热合曼·依明常常告诉子女,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他说,广东来的援疆干部帮他们家重新盖了房子,居住环境好了,生活更有奔头。   大地焕新,山河锦绣。一处处喜人的变化构成了一幅幸福生活图景。自喀什地区至第三师图木舒克的300多公里间,是广东对口援疆精心耕耘的沃野。   从珠江河畔到天山南麓,广东援疆工作队带来了人才、资金和崭新的发展理念,在当地学校、医院留下了“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在黄土地、戈壁滩上“种”出了产业、“种”出了希望,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绚丽绽放。   ▶▷接好“接力棒”   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去年4月,我们在图木舒克市人民医院开展了互联网医院的首次远程会诊,联同东莞市人民医院为一名全身多发伤重症患者进行多学科会诊。互联网远程会诊技术打破了5000多公里的阻隔,改写了这名新疆汉子因伤致困的家庭命运。”援疆医生赖国威动情地说。   互联网医院的成功实践,正如粤疆情谊跨越了千山万水。广东援疆带来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队伍,正不断打破物理空间距离隔阂,让祖国西北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变成美好生活的沃野。   最明显的改变,体现在与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上,比如学校、医院,从环境到硬件基本都经过了翻新、升级。   今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通过国家批复立项。这是南疆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将对改善当地医疗卫生水平产生深远影响。   广东援疆干部、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执行院长彭亮负责整个中心的规划设计。他说:“南疆地区医疗资源相对缺乏,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将能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区域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   来自广东省援疆前方指挥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广东省对口支援资金达21.96亿元,其中超过九成的资金投向民生和基层领域。   在教育、医疗等关键领域,持续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撑,硬件短板被逐渐补齐。接下来要巩固援疆成果,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这也是广东“组团式”援疆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院包科’的模式,广东的医院支撑喀什医院的重点科室,每年都会有人来接起‘接力棒’,这就保持了医疗援疆工作的延续性。”彭亮说。仅今年,广东就派出了援疆医疗专家(含柔性人才)391名,投入医疗援疆资金3.61亿元,当地“有医院、没医生”的窘况得到了极大改善。   “现在我们的校园建设已经很完备了,未来希望能有更多优秀教师过来支援,把广东的先进教学理念带过来,传授给我们本地教师。”疏附县第三中学副校长米丽古·艾拜说。   米丽古·艾拜的期待正逐渐成真。在教育援疆方面,今年以来,广东派遣了援疆教师640名,建设名师工作室44个,培训教师2.5万人次。与此同时,通过互联网课堂,身处广东不同领域的名家大师,也能给新疆的孩子教授艺术课程。   ▶▷产业扎根发展   戈壁滩上“种”出希望   “援疆工作队不仅给我们入驻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引进产业也很有前瞻性。”看着新厂房建设如火如荼、物流车辆来往繁忙,疆果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文君感触很深,“前期引进的劳动密集型的服装企业,快速地培育了不少产业工人。现在准备引进其他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我们发展也很有利。因为只有发展成产业集群,才能产生规模效益。”   缺少产业,没有品牌。关于喀什,这样的固有认知正在被打破。这里正逐渐成为产业扎根发展的沃野。   在过去十余年里,广东援建的园区、厂房筑好了“巢”,但要真正带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还需要“引凤”。   近年来,广东援疆工作队开展了“大招商、招大商”和安商稳商工作,提出“用市场换项目”“要招商更要暖商”等工作思路。   2021年以来,广东重点引进大型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全年落地项目108个,总投资额310.31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45万个。   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此,广东把发展技工教育的成功经验复制到了喀什,为当地培养技工人才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我们的学生可以百分之百实现就业,一些用工需求大的企业甚至会直接打电话来成批地‘要人’。”在烹饪工艺系的实训大楼,援疆干部、喀什技师学院副院长李明告诉记者。   李明说,广东在学校投资援建了“粤菜师傅”培训基地,掌握粤菜技能的学生,毕业后工资大多能比其他学生高1000多元。此外,广东还在学校投资援建了实训及教学楼14栋,提供4000多个校内实训工位。   通过校企合作,一些企业直接把生产设备搬到了学校,供学生练习操作。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就业,没有磨合期。   短短3年时间,喀什技师学院就实现了办学层次从技工学校到高级技工学校,再到技师学院的“三级跳”,每年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近4500余人,着力打造“广东技工”品牌,成为推动喀什地区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除了产业人才,广东援疆工作队还实施了每年培育10名以上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行动,把有梦想、有能力、有计划的农村群众发展成为“头雁”,留在当地带动身边更多人致富。   “粤援喀什昆仑绿,穗助西陲疏附春。”这是挂在疏附县珠水相连鸽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门前的一副对联。在这里,吾库萨克镇7村农民达吾提江·阿布都热合曼养鸽子已有5年,养殖规模从最开始的几十羽增加到现在的1500羽。2020年6月,他的肉鸽养殖项目被选入第一批广东援疆“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项目,获得了30万元项目创业补贴。   “如果没有这笔创业补贴,鸽舍发展不可能有这么快。”达吾提江说。接下来,他准备把鸽舍扩建到1000平方米,到时将可以带动周边10户以上散养鸽子户参与肉鸽养殖,年利润有望达到15万元以上。   在新疆,像达吾提江这样勤劳致富、带动后富的故事越来越多。今年,广东援疆工作队着力把31名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培育成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带领2000多名群众走上致富之路。   ▶▷推动文化润疆   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绚丽绽放   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四十九团至永安坝道路,是团场百姓到图木舒克市城区的主要交通要道。每当夜幕降临,13.6公里的红色路灯国旗和中国结亮起,映衬着永安湖,形成了一道美景。   这是广东援疆干部打造的“网红”打卡路,也是一段民族团结的“同心”路。   “原先,整段道路灯光昏暗,这里还有土坡遮挡视线。”路上,广东援疆干部苏智云指着道路的急转弯处向记者介绍。项目建设前,这段路存在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车速快、夜间视野差,每年都会发生多起交通事故。如今,这段道路变得平稳、宽敞。   到新疆不久,苏智云就开始谋划对这条道路进行改造提升,还协调落实援疆资金支持,不仅推平了遮挡视线的土坡,还设立了统一样式的路灯。接下来,当地还将对道路沿线景观进行美化。   “来到新疆,能够实实在在地干点实事、造福百姓,这几年就没白来。”苏智云这样阐述自己的援疆初心。   在当地民众看来,广东来的援疆干部就像远方来的亲戚,为他们解决所急、所需、所盼。   明亮的路灯照亮了群众出行的道路,也点亮了新疆人民的爱国热情。“很多人路过时,会停下来和亮起的国旗灯光合影,分享到朋友圈。我想,他们看到这样的场景,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是油然而生的。”苏智云说。   顺着道路前往永安湖景区,便可到达唐王城千年屯垦文化体验中心。这是广东援疆重点建设的工程,也是苏智云担任项目第一责任人的另一个项目。   该体验中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集传承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是广东省开展文化援疆工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党性教育、推动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平台。项目已经于今年6月正式完工。   走进这座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建筑,漫步展厅,新疆波澜壮阔的民族发展史、体现爱国情怀的人文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在眼前铺陈展开。   除了翔实的史料,体验中心内还采用多种媒体互动技术创造出“沉浸式”的观赏体验。游客轻触屏幕,林则徐、左宗棠等历史人物甚至会用家乡方言,将关于他们的历史事迹娓娓道来。   而走进展厅的最后部分,是一幅幅照片组成的“援疆印迹”墙,全面展现了全国支援新疆建设、实现新疆繁荣稳定发展的光辉历程与动人故事。   站在唐王城千年屯垦文化体验中心的观景台上,不远处广场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广东对口援疆以来,像这样的项目还是首个。”苏智云说,这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填补了周边地区同类空间载体的空白。   据了解,唐王城千年屯垦文化中心将打造为推动文化润疆工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推动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载体。未来,还将与新疆其他红色经典串联呈现,形成一段“红色”游径,以旅游观光这种富有生活感的方式弘扬红色文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文化润疆,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唐王城千年屯垦文化中心红色“同心圆”的外观造型,正如粤疆人民心与心的距离不断被拉近。   希望的沃野上,民族团结之花绚丽绽放。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粤疆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数说   2021年广东援疆亮点   2021年,广东省对口支援资金达21.96亿元(含结余资金1.24亿元),实施项目76个,面向民生和基层领域的资金占比分别为90%和91%,实现援疆资金到位率、援疆项目完成率和验收通过率“3个100%”。   智力援疆   ●“组团式”教育援疆:投入资金5.2亿元,项目28个,派出640名教师。建设44个“名师工作室”,开展“师徒结对”“师训联盟”“强师工程”等活动,培训教师2.5万多人次。   ●“组团式”医疗援疆:派出医疗专家(含柔性人才)391名,投入资金3.61亿元,实施项目19个。全力打造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南疆分中心,将多发伤救治率从50%提高到98%。   ●“组团式”科技援疆:省前指和广东省科技厅联合组织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援疆行,支持28个项目,形成实用技术推广手册28册。推广新技术40项,举办培训班48期,服务群众2600余人次。   就业援疆   ●深入实施培训千名以上技术人才工程,将“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有机导入,大力开展援疆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与“大比武”活动,组织优秀学员赴广东进修提升。发掘2400多名少数民族技术骨干,遴选出1000人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考证工作,其中903人获得地(师)县以上技能培训合格证书。   ●投入资金1.72亿元,派出20名教师,帮助喀什技师学院实现从技工学校到高级技工学校再到技师学院的“三级跳”,在校生扩增至1.076万人。   文化润疆   ●开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活动。组织35名专业舞狮教练赴喀培训,培训50支队伍;建立97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1个团队活动室,建立21支中小学国旗护卫队、少先队鼓号仪仗队。   ●建成唐王城千年屯垦文化体验中心并投入使用,将作为推动文化润疆工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推动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载体。体验中心已成为粤新(兵团)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干部党性教育实训基地,有11家单位挂牌并开展50余场次现场教学活动。   产业援疆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108个项目落地,总投资额310.31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45万个。   ●2020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复工复产。   ●加大“引客入喀”,带动旅游收入约4000万元,促进就业1700余人次。   ●实施培训1000名以上少数民族技术型人才行动。   民生援疆   ●以建设特色小镇、发展特色产业为切入点,打造4个乡村振兴示范点。例如伽师县的新梅小镇,引进顺丰、京东、百果园、金安达农业等龙头企业。新梅的价格从去年的10元/公斤提升至18元/公斤,新增就业超2000人,仅此一项全县人均增收就可达1250元。   ●在疏附县打造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和标准化中草药种植基地,解决就业1.2万人。   ●深入实施每年培育10名以上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行动,把有梦想、有能力、有计划的农村群众发展成为现代农村经济新型主体,发挥“头雁”作用,培育致富光荣的种子,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目前,已遴选出55名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直接间接带动就业3000多人。
相关话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