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渡镇:文化强镇ddd什么意思 袋组词构建幸福苗乡

  • A+
泗渡镇:文化强镇 构建幸福苗乡松江民族村寨位于汇川区泗渡镇松杉村仁江河畔,距遵义中心城区29公里, 有69户321人,其中苗族22户102人,汉族47户219人。川黔铁路、206县道纵贯全境,是前往娄山关景区和重庆、四川的必经之地,交通十分便宜。村寨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民风纯朴,寨内苗家特有的芦笙、腊染、刺绣等工艺和苗家咂酒、芦笙舞、踩山节、火星节是地道的存在,让苗乡情韵在这里得以继续发酵、传承。淳朴善良苗乡人 天籁之音传真心“今日赶场遇见妹,好似仙女下凡来;妹乖人美见了爱,求妹莫怨把歌接。”“今日赶场遇见哥,遇见哥哥妹快活;你有情来我有意,有情有意才接歌。”这是苗族青年男女常在农闲之时或者在盛大节日里的对歌。届时姑娘们身着民族盛装与苗族男青年们相约到风景秀丽的踩山坪一展歌喉。苗乡儿女用他们纯真的歌喉唱祖先渡红河;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古渊;唱四季讯息,节气变化;唱绿藤绕壮树,异树并根发。他们把万事万物在歌唱中升华,让真情在歌声中流露。青年男女在对歌时,很少用话语交流,启齿即是歌。在这样的时刻,只有歌曲能让人感受所有,这时歌曲已胜过语言的对白,成为交流情感的工具。苗族的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从相识、相知到相爱,成为夫妻,连理相依。当然,既是为择偶尔歌,在选择对象时就有了一定标准。据苗寨族长赵明刚介绍,苗族青年男女,先通过目测,认定年龄相仿,相貌相配之后。随即用清脆的苗歌探听对方的身份(一般来说已婚男女不能再充当对歌择偶的角色)和来意。情意相投之后,各自施展自己的歌唱才华,博取对方的青睐。青年男女们你一歌我一曲,自始至终不重复,重唱即视为失败;对唱中不能答非所问,违者视为失败;对至无歌可对时视为失败。对歌失败者都会回去再积累歌曲知识,也不会因此而一蹶不振。在五六十年代,是对歌风俗的高潮时期。有时对歌长达三天方能决出胜负,唱者情真意切,听者流连忘返。在苗乡有这样的说法“姑娘能歌不愁稼,男儿能歌不愁娶”。对歌在苗族村寨不知不觉形成了氛围。山坡上、田野边、小溪旁,无处不萦绕着优美的苗歌。这种对歌习俗代代传承,父传子,母传女,沿袭至今。 吹笙鼓簧齐欢乐 传承文化促发展苗族芦笙历史,源远流长,有人说,芦笙是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的诗句出现。据考古发现,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两件战国时期的葫芦笙,是我国最早的笙类乐器之一。芦笙源于古代苗族先民,由于苗族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形成了芦笙的文化体系,并在苗文化中占了主导地位。所以,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苗族时,常常把芦笙与苗族的关系等同起来,认为苗族文化就是芦笙文化。芦笙作为一种乐器,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规律和舞蹈形式。据介绍,苗族芦笙分为轻音芦笙和重音芦笙两种,其调式为“561235”和“612356”,重音芦笙的曲调深沉而洪亮,轻音芦笙则轻盈而高亢,它的舞蹈特点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芦笙舞分为“踩”、“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的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从苗族芦笙文化中,如《丧葬调》中的《指路歌》,以其博大的场面,宏伟的气势,展现了苗族人民从发源地直到现今居住地的迁徙史,反映了苗族人民不忘战祸和顽强的抗争的民族情感。如有人去世,不需四处求人,只需特别的芦笙声,就能将邻居和亲朋好友聚结在一起。待丧事处理完毕才肯离开死者家。正如芦笙曲《散调》词调说:“你问朋友、弟兄在哪里?朋友、弟兄在四面八方。不要你去请,也不要你去喊,芦笙和他们的心连在一起。快快吹起芦笙敲起鼓,你的朋友、弟兄就会聚满堂,拉着狗猪羊呀背着粮,哪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芦笙在苗族的心中所蕴含并表达的不仅是一种文化,更重要的是它能够通过一种形神兼备的风采来展示苗族人民身处逆境顽强拼搏的精神,因此芦笙手们总是一边吹,一边熟练地做倒立、滚翻、吊挂、倒背、爬竿、叠罗汉等高难度动作,这些丰富多彩的芦笙技艺,汇成一束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代代相传,永不衰退。26岁的苗家小伙赵正发,毅然放弃了在少数民族艺术团表演的工作回到寨中,继承祖父制作芦笙的工艺。经过了6、7年的学习,赵正发现已完全掌握的这种传统乐器的制作,还有了自己的一些体验。他告诉记者,做芦笙是个精细活儿,需要耐心和细心。他还告诉我们,做了6、7年的芦笙还得到了些启发和创新:铜片作为一把音色好的芦笙的标准,要严格把握好铜片的厚度,并且在原先芦笙的木葫芦上的缝隙是不规则的,但只要细心的组装,这个缝隙是可以衔接好的。现在,赵正发做的芦笙在市面上能买到400元一把,一年下来,光做芦笙出售就能增加收入1万多元。 相约苗山诉真情 欢歌笑语迎新春踩山节是泗渡镇松江苗寨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在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五。全寨男女老少在族人及“会守”的引领下,身着节日盛装,聚集踩山坪,围坐篝火,饮酒对歌、击鼓吹笙,翩翩起舞,尽情欢笑,喜迎新春。正月初一,是踩山的第一天,这天,全寨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齐聚踩山坪,在族人及“会守”的引领下举行了隆重的开山仪式。来自各地的苗族男女青年在祭拜山神、祷告平安后,开始他们为期五天的对歌交流、觅偶活动,同时,敬重山神的远方客人也纷纷备好了香蜡纸烛等祭品,前往踩山坪祭奠山神,以祈求新年好运、平安幸福。第二天,经过情歌对唱,真诚交流的苗族男女青年在互赠信物后,双双向山神敬献祭品,以祈求爱情甜蜜、幸福美满。正月初三是踩山的第三天,无论是相知相好还是初面相识的苗族男女青年,都不分彼此,在此结伴成群,围着篝火,载歌载舞,以此特别的方式喜迎新春到来,祈求新年好运,幸福久长。踩山的第四天,苗族男女老少围着篝火、对歌饮酒、畅诉衷肠,击鼓吹笙,翩翩起舞,尽情欢歌,以此特别的方式欢度新春佳节、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大吉。正月初五,是踩山的最后一天,主持踩山仪式的“会守”和族人在这里举行隆重的交接仪式后,所有苗族男女老少再次齐聚一起,围着篝火、对歌饮酒、击鼓吹笙、尽情欢歌,祈求新的一年丰年大吉。据族人介绍,松江苗寨自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在松江牙老山建寨以来,迄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而且每年都要举行这样的踩山活动。建民族特色村寨享幸福苗乡乐园建设特色民族文化村寨,是全面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500个贫困乡镇和500个民族特色文化村寨,即“双500”工程的具体体现。泗渡镇政府把发展作为富民强镇第一要务,松江民族特色文化村寨建设及乡村旅游项目的提出,是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着力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举措。泗渡镇是农业大镇,由于诸多原因,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仍十分有限。现实的发展迫切需要进行全方位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十二五”继往开来之际,泗渡镇结合镇情提出了大力实施“农业稳镇、工业强镇、生态产镇、旅游兴镇”发展战略,围绕这一总体发展部署,大力推进以特色民族村寨建设为重点的乡村旅游业,必将成为推动泗渡镇农村经济发展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据泗渡镇的工作人员介绍,建民族特色村寨的计划正在审批当中,在新的一年,该镇将加强村寨附近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争取早日建成民族特色村寨。说起正在筹建中的民族村寨,赵正发兴奋的告诉我们,“希望村寨能早日建成,让苗乡儿女有一个真正的表演舞台,让更多的人走近苗乡,了解苗乡,喜欢苗乡。”赵正发笑着告诉我们,这也是他的新年愿望。
相关话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