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故宫养心殿内,有一间乾隆一人在其间修行的佛堂,这里可以说是养心殿最神秘的区域。
养心殿佛堂位于养心殿西暖阁勤政亲贤殿后侧,隐蔽在养心殿明间屏风后的西门内,是乾隆在宫中最早改造的佛堂——乾隆十一年(1746年)开始将长春书屋改造成佛堂。
通往佛堂的通道窄小而曲折,穿过幽暗的狭长空间,迎面是一座直插屋顶的紫檀木七层楼阁式无量寿宝塔,其体量与位置都向世人彰显着其作为佛教精神象征的核心地位。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乾隆十年(1745年)十二月初,乾隆于中正殿跪受章嘉国师灌顶,自那一刻起,乾隆成了一位密宗弟子,他与章嘉的关系正式变为师徒关系,修行密法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乾隆灌顶后即充满激情地于十一年正月投入仙楼佛堂的建造,他要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能带在身边的佛堂,早晚都可以随时进入。一年之后,这样的佛堂就在他的寝宫中诞生了。


佛堂在养心殿内位置示意图
建好后的仙楼佛堂面积大约六七十平方米,佛堂以紫檀木七层无量寿宝塔为中心,呈曼陀罗格局,宝塔从一层通到二层。

养心殿西暖阁仙佛楼及紫檀木塔
清宫内务府档案中记载了此尊宝塔的建造过程:
乾隆十二年正月二十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将棅得塔样一件,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将塔座径过抽去二尺,要四尺二寸大的座子,其塔身子要七层,再塔顶要六层,做成还要通高一丈二尺六寸,另改样呈览,钦此。二月初五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将棅得秫秸黄纸地盘四尺二寸,通高一丈二尺六寸塔样一件持进安在西暖阁,呈览,奉旨:照样准做欢门,准做串枝莲地盘座,添五分。六层塔尖放高四寸,离棚顶留空五寸,钦此。二月二十六日萨木哈将塔上所用铜海灯40件持进。二月二十八日,萨木哈为做塔用紫檀木缮写折光一件交太监胡世杰呈览,获准动工制作宝塔。(《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十五册)
7个月后,宝塔制作完成,档案记载:
九月十四日司库白世秀将造得紫檀木宝塔一座,内供佛、供器等持进,安设在养心殿西暖阁内讫。(《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十五册)

紫檀无量寿佛塔
无量寿宝塔为紫檀木七层八角阁楼式,塔每层有八个玻璃欢门,档案所记塔内供佛,即供于这八个玻璃欢门里,据现存原状,所供佛为铜无量寿佛,象征无量圣界里诸佛、天人所居之宫室楼阁。大红酸枝家具
该塔高约4米,按形制划分为七层,故常被称为“七层八角塔”。将近四米高的木塔竖立在空间狭小的佛堂内,营造出了一种通天的场域感,当人们面对如此巨大的一尊佛塔时,不禁要抬头仰望,内心的敬仰也油然而生。

养心殿紫檀七层八角无量寿佛宝塔3D模型
全塔分为三大部分:顶层为塔刹,中间为七层塔身,底部为须弥座。塔刹由上至下又可细分为刹顶、伞盖、刹身、刹座。刹顶为日月刹,由琉璃材质的仰月和圆光组成,圆光为琥珀红色,仰月为白玉色。

养心殿佛塔刹顶
仰月之下为紫檀木镂雕八角伞盖,伞盖底部有金刚杵和卷草纹浮雕图案,周围嵌有铜鎏金饰物并挂有一圈珍珠流苏。刹身由下粗上细的八角相轮组成,共六层,每一层八面,均刻有六字真言,内填金漆。大红酸枝

佛塔刹顶仰月之下的紫檀木镂雕伞盖底部
人仰视之(相轮),故云相云。
佛造迦叶佛塔,上饰盘盖,长表轮相。经中多云相轮,以人仰望而瞻视也。
可见,刹身(相轮)是佛塔的一种仰望标志,起敬佛礼佛的作用。

中间七层塔身为仿阁楼式结构,自下而上尺寸逐渐递减,样式相同:每层戗脊上有铜鎏金小跑兽、套兽以及戗兽,围脊处有围脊兽,四类兽为一套,每层八套,共计五十六套。

养心殿佛塔上的围脊兽

养心殿佛塔上的跑兽、套兽、戗兽
每层有八扇紫檀雕花木板嵌玻璃欢门,每一扇门内供奉无量寿佛像,为历代西藏喇嘛所进献,每层8尊,七层共计56尊。


每层8尊无量寿佛像
七层塔身每层中心各放置一个八角金丝楠经盒,塔颈(塔刹与塔身之间)中心疑似内嵌一木盒。

经卷发现的位置经卷位于每一层的中心八角柱内
底部须弥座自上而下分别为圭角、下枋、下袅、束腰、上袅、上枋。按制作方式而言,须弥座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圭角、下枋以及下袅为一个整体,束腰单独作为一个整体,上袅和上枋为一个整体。各个部分是独立制作完成的,完成后三个部分至下而上叠加,不用胶粘,仅有直榫相接。上袅和下袅饰有变相的莲纹,其他部分则以透雕卷草纹和十字金刚杵作为装饰。

须弥座构造示意图图片采自《中国古建筑图解》

养心殿佛塔底部须弥座须弥座可分为三个部分,各部分是独立制作完成的,完成后三部分至下而上叠加

养心殿佛塔须弥座分解后的束腰部分,拼接处清晰可见直榫眼须弥座的三个部分皆不用胶粘,仅有直榫相接
此座佛塔是密檐式塔、阁楼式塔和覆盖钵式塔的结合体——具有阁楼式塔的总体形制,同时融合了密檐式塔的佛龛和覆钵体式塔的须弥座及塔刹,是一座藏汉式塔融合的宝塔。这种融合应属乾隆时期独特的文化现象,正是乾隆皇帝不拘一格的设计思路,让多元文化得到了融合。
“包镶”是硬木家具中的一种难度很大的特殊工艺,胎骨采用不易变形、比重较轻、价格低廉且易得之木材,而外表则以名贵珍稀木材包镶,采用这种工艺所制家具称之为“包镶家具”。这种家具具有保存长久性、结构稳定、工艺奇巧之特性。

整个木塔主体为包镶工艺,表层是紫檀木贴皮,内部为金丝楠木,两者用鱼鳔胶粘接而成。在紫檀尤为金贵和稀缺的清代,制作如此大型的器物时,为了满足视觉效果,同时又节省紫檀用料,往往都会采用这种包镶的手法。就目前可检测的范围而言,在佛塔中间七层中,紫檀木板料的厚度最薄仅有四毫米,内层的楠木板最厚处是1.3厘米。

养心殿佛塔的包镶工艺
“包镶”工艺在清代的工程文献里屡见记载,在现存的宫廷装修及家具上也屡见不鲜,如清宫造办处“活计档”中所载,雍正元年(1723年)制“包镶紫檀木边、楠木心桌三张”、雍正六年(1728年)制“紫檀木边、豆瓣楠木心嵌云母如意花纹桌”等等。
清中期 紫檀包镶条桌
故宫乾隆花园的倦勤斋的内檐装饰大多采用包镶工艺,门扇、群窗胎骨为金丝楠木,外包为紫檀木,而绦环板、槅扇、碧纱橱、炕罩的绦环板和裙板上均用了5mm厚的鸡翅木薄板贴于楠木胎上。

故宫乾隆花园内景隔扇及炕罩
作为一种古典家具的制作工艺,「包镶」和当下流行的「贴皮」看似雷同,但却又有着天壤之别,前者是「君子坦荡荡」的胸怀,而后者,却是「小人长戚戚」的丑态。

就如此件佛塔,虽然紫檀的包镶面板很薄,但由于板材拼接工艺高超、接缝隐藏巧妙,以及紫檀木本身沉稳、硬朗的气质,并未影响到木塔整体的视觉美感。
cache
Processed in 0.011122 Second.